2022-12-02
张伟令 主任医师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儿科
多发性抽搐症是发生于青少年期的,一组以头部、躯干和躯体等多部位肌肉的突发性不自主多发抽动,同时伴有爆发性喉音,或骂人词语为特征的椎体外系的疾病,典型表现为多发性抽动、不自主发声、言语及行为障碍,可伴有强迫观念、人格障碍,也可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。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,发病年龄2-18岁,多在4-12岁起病,至青春期后逐渐减少,症状呈波动性,数周或数月内可有变化,病程较长,为慢性病程,至少持续一年。多发性抽动是早期的主要症状,一般首发于面部,逐渐向上肢、躯干或下肢发展,表现为眼肌、面肌、颈肌或上肢肌反复迅速的不规则抽动,运动痉挛,如眨眼、撅嘴、皱眉、抽动鼻子、扮鬼脸、甩头、点头、颈部伸展和耸肩等,症状加重会出现肢体和躯体爆发性不自主运动,如上肢同时运动、转圈、踢腿、顿足、躯干弯曲、扭动动作、抽动频繁,每天可达十余次到数百次,情绪激动、精神紧张时加重,精神松弛时减轻,睡眠时消失。